
G401細胞(人腎癌細胞)
- 來源:腎髒橫紋肌瘤
- 細胞特征:貼壁細胞 ,上皮細胞樣
- 培養(yang) 基:DMEM+10% FBS+1% P/S
- 其他:G401細胞分泌腎母細胞生長因子(nephroblast growth factor, NB-GF)
G-401人腎癌細胞係源自一名3個(ge) 月大的白人男性嬰兒(er) 的腎髒,最初被認為(wei) 是從(cong) 該嬰兒(er) 的Wilms瘤中分離。隨著腫瘤分類的更新,研究人員Garvin等人重新評估了該細胞係,確認其實際來源於(yu) 一種罕見的惡性腎腫瘤——腎橫紋肌樣瘤。
G401細胞係的核型為(wei) 46, XY,無明顯標記染色體(ti) ,多倍體(ti) 率為(wei) 2.8%,通過Q帶分析證實了Y染色體(ti) 的存在。G401細胞具有上皮樣形態,貼壁生長,通常以單層形式在體(ti) 外培養(yang) 中持續增殖,適用於(yu) 多種實驗研究。
G401細胞特性特征
生長特性:G401細胞在培養(yang) 基中表現出良好的生長能力。
致瘤性:在軟瓊脂中具有致瘤性,能夠形成菌落。
基因表達:G401細胞分泌腎母細胞生長因子(nephroblast growth factor, NB-GF)。
同工酶:表現出G6PD和B同工酶的活性
G401細胞參數表
細胞名稱 | G401細胞(人腎癌細胞) |
細胞別稱 | G401, G 401, 人腎癌Wilms細胞 |
種屬來源 | 人 |
年齡性別 | 3個月大白人男性 |
組織來源 | 腎橫紋肌樣腫瘤 |
細胞形態 | 上皮細胞樣 |
生長特性 | 貼壁生長 |
背景簡介 | 來源於3個月大嬰兒腎橫紋肌樣腫瘤,分泌腎母細胞生長因子(NB-GF) |
致瘤性 | 在軟瓊脂中形成菌落,具有致瘤性 |
基因表達 | 分泌腎母細胞生長因子(NB-GF) |
同工酶 | G6PD,B |
培養基 | McCoy's 5A + 10%胎牛血清 + 1%雙抗 |
培養條件 | 37°C, 95%空氣 + 5% CO2 |
細胞代數 | 10代以內 |
支原體檢測 | 無支原體汙染 |
生物安全等級 | 1 |
研究領域 | 腎癌基礎研究、藥物篩選、細胞信號傳導研究 |
主要用途 | 評估抗癌藥物的療效,研究腎癌相關生物標誌物 |
保藏機構 | ATCC, ECACC,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細胞資源中心 |
凍存條件 | 無血清凍存液,液氮儲存 |
運輸方式 | 複蘇發貨(T25瓶免運費)/凍存發貨(需加幹冰運費) |
使用限製 | 僅限科學研究,不可作為治療產品使用 |
培養教程
G401人腎癌細胞培養教程
G401細胞收貨與處理
收貨方式:G401細胞一般以T25培養(yang) 瓶或凍存管形式運送。
觀察細胞狀態:收到G401細胞後,首先檢查其狀態,確保無汙染跡象。
消毒處理:用75%酒精對G401細胞培養(yang) 瓶外壁進行消毒處理,然後將培養(yang) 瓶置於(yu) 37°C培養(yang) 箱中穩定2-4小時。
G401細胞傳代步驟
傳(chuan) 代密度:當G401細胞融合度達到80%-90%時進行傳(chuan) 代操作。
傳(chuan) 代比例:推薦傳(chuan) 代比例為(wei) 1:2至1:4。
用PBS緩衝(chong) 液洗滌G401細胞,去除殘留的培養(yang) 基。
加入適量的0.25%胰酶,消化G401細胞2-5分鍾,觀察細胞從(cong) 培養(yang) 瓶表麵脫落的情況。
立即加入培養(yang) 基中和胰酶,停止消化反應。
將G401細胞懸液轉移至新的培養(yang) 瓶中,並補充新鮮培養(yang) 基。
將培養(yang) 瓶放入37°C、5% CO2的培養(yang) 箱中繼續培養(yang) 。
G401細胞換液頻率
推薦頻率:每周換液2-3次,以確保培養(yang) 基的營養(yang) 成分充足並保持G401細胞的最佳生長環境。
G401細胞凍存方法
凍存液配方:55%基礎培養(yang) 基、40%胎牛血清(FBS)、5%二甲基亞(ya) 碸(DMSO)
收集並洗滌G401細胞,隨後將細胞重懸於(yu) 凍存液中。
將G401細胞懸液分裝至凍存管中。
將凍存管放置在-80°C冷凍箱中,以每小時降低1°C的速率逐步降溫,最後轉移至液氮中長期保存。
G401細胞注意事項
支原體(ti) 檢測:定期進行支原體(ti) 檢測,以確保G401細胞無汙染。
生物安全等級:G401細胞屬於(yu) 生物安全等級1,適合在常規實驗室條件下操作。
使用限製:G401細胞係僅(jin) 限於(yu) 科研實驗使用,不得用於(yu) 臨(lin) 床治療。
相關資料
STR鑒定及相關
Amelogenin | X,Y |
CSF1PO | 11,13 |
D2S1338 | 18,24 |
D3S1358 | 16,18 |
D5S818 | 13 |
D7S820 | 11,14 |
D8S1179 | 13,14 |
D13S317 | 9,14 |
D16S539 | 12 |
D18S51 | 14 |
D19S433 | 13,14 |
D21S11 | 31,32.2 (CCRID=1101HUM-PUMC000034) |
31,32.2,33.2 (ATCC=CRL-1441; PubMed=25877200) | |
FGA | 24,26,27 (ATCC=CRL-1441) |
24,27 (CCRID=1101HUM-PUMC000034; PubMed=25877200) | |
Penta D | 10,11 |
Penta E | 7 |
TH01 | 8,9.3 (ATCC=CRL-1441; CCRID=1101HUM-PUMC000034; Cosmic-CLP=907299; ECACC=87042204; JCRB=JCRB9065) |
9.3 (PubMed=25877200) | |
TPOX | 8,11 (ATCC=CRL-1441; CCRID=1101HUM-PUMC000034; Cosmic-CLP=907299; ECACC=87042204; JCRB=JCRB9065) |
11 (PubMed=25877200) | |
vWA | 16 |
參考文獻
上一篇:HEK293T/17人胚腎細胞
下一篇:HKb20細胞(人腎上皮細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