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LN229細胞(人膠質母細胞瘤細胞)
- 來源:大腦/右額葉頂枕葉皮質
- 細胞特征:貼壁細胞 , 上皮細胞樣
- 培養(yang) 基:生長培養(yang) 基:DMEM+5% FBS+1% P/S
- 其他:p53基因突變;p16和p14ARF可能缺失;PTEN基因野生型
LN229細胞是人類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係,具有上皮樣形態、建立於(yu) 1979年,來源於(yu) 一名60歲白人女性患者的右額頂枕皮質,常用於(yu) 神經科學和腦腫瘤研究。
其腫瘤基因特征包括突變的p53基因(CCT(Pro)--> CTT(Leu),密碼子98處突變)、野生型PTEN基因,以及已刪除的p16和p14ARF腫瘤抑製基因。
LN229細胞特性
LN-229細胞在裸鼠體(ti) 內(nei) 具有致瘤性,能夠形成腫瘤。
腫瘤基因:p53+(突變,CCT(Pro)-->密碼子98處的CTT(Leu)突變);PTEN+(野生型);p16-(已刪除);p14ARF-;(已刪除)
LN229細胞表現出突變的p53(TP53)和p16和p14ARF腫瘤抑製基因中可能的純合缺失。它們(men) 具有野生型PTEN基因。
Fas配體(ti) 刺激能在16小時內(nei) 導致LN229細胞凋亡。
嘌呤黴素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殺死LN229細胞。
Bcl-2蛋白對Fas配體(ti) 誘導的細胞死亡有保護作用,但對嘌呤黴素誘導的細胞凋亡保護作用有限。
LN229細胞以貼壁方式生長,形成單層培養(yang) 。
需要特定的培養(yang) 條件,包括適當的培養(yang) 基、血清比例和細胞因子支持。
LN229細胞參數表
細胞名稱 | LN229細胞(人膠質母細胞瘤細胞) |
別稱 | LN 229; LN229; LNT-229;人腦膠質細胞瘤 |
來源與類型 | 人(Homo sapiens);大腦/右額葉頂枕葉皮質;膠質母細胞瘤 |
建立信息 | 1979年;60歲女性患者 |
生物安全等級 | BSL-1 |
保藏機構及編號 | ATCC; CRL-2611 |
形態與生長方式 | 上皮細胞樣;貼壁生長 |
基因狀態 | p53基因突變;p16和p14ARF可能缺失;PTEN基因野生型 |
培養基與添加劑 | DMEM (高糖) + 10% FBS + 青黴素/鏈黴素(PS) |
培養環境 | 37°C,5% CO2,飽和濕度 |
換液與傳代 | 每周換液2-3次;細胞密度80%-90%時傳代,比例1:3 - 1:5 |
消化方法 | 0.25% 胰蛋白酶-0.02% EDTA,37°C約1分鍾 |
凍存條件 | 無血清凍存液;液氮(-196°C)保存 |
質量控製 | STR鑒定已通過;支原體檢測陰性;細胞代數10代以內 |
致瘤性 | 在裸鼠中可形成腫瘤 |
應用領域 | 膠質母細胞瘤研究,藥物篩選,腫瘤生物學研究 |
完全培養基 | 90% DMEM + 10% FBS + 1% PS |
推薦培養基 | DMEM+ 5%優質胎牛血清 + 1%雙抗 |
培養教程
LN229人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培養教程
觀察LN229細胞密度:當LN229細胞密度達到80%-90%時,即可進行傳(chuan) 代培養(yang) 。
準備工作:
準備完全培養(yang) 基:90% DMEM + 10% FBS + 1% PS(青黴素/鏈黴素)。
準備PBS(不含鈣、鎂離子)和0.25% Trypsin-0.02% EDTA消化液。
消化LN229細胞:
棄去培養(yang) 上清,用PBS潤洗LN229細胞1-2次。
加入1 mL消化液(0.25% Trypsin-0.02% EDTA),使其覆蓋所有LN229細胞。
棄去多餘(yu) 消化液,將培養(yang) 瓶置於(yu) 37°C培養(yang) 箱中消化1分鍾。
在顯微鏡下觀察LN229細胞消化情況,當大部分LN229細胞變圓並脫落時,迅速取出。
終止消化:輕敲培養(yang) 瓶,加入少量完全培養(yang) 基終止消化。
收集LN229細胞:
補加6-8 mL/瓶培養(yang) 基,輕輕打勻。
將LN229細胞懸液轉入無菌離心管中。
1000 rpm離心4分鍾,棄去上清液。
重懸LN229細胞:用1-2 mL新鮮完全培養(yang) 基重懸LN229細胞沉澱。
傳(chuan) 代接種:首次傳(chuan) 代建議1:2比例,即1個(ge) T25瓶傳(chuan) 2個(ge) T25瓶或2個(ge) 6cm皿。之後可根據LN229細胞生長情況調整為(wei) 1:3 - 1:5的比例。
相關資料
STR鑒定及相關
Amelogenin | X |
CSF1PO | 12 |
D2S1338 | 19,20 |
D3S1358 | 16,17 |
D5S818 | 11 (PubMed=25877200) |
11,12 (AddexBio=C0005017/4993; ATCC=CRL-2611; Cosmic-CLP=1240169; PubMed=22570425) | |
D7S820 | 8,11 (AddexBio=C0005017/4993; ATCC=CRL-2611; Cosmic-CLP=1240169; PubMed=22570425) |
11 (PubMed=25877200) | |
D8S1179 | 13,14 |
D13S317 | 10,11 |
D16S539 | 12 |
D18S51 | 13,15 |
D19S433 | 12,17.2 |
D21S11 | 29,30 |
FGA | 23 |
Penta D | 10,11 |
Penta E | 7,16 |
TH01 | 9.3 |
TPOX | 8 |
vWA | 16,19 |

參考文獻
- 基礎醫學與臨床 > 2017年11期
- 摘要:目的 研究脂多糖(LPS)對大鼠肝星狀細胞係HSC-T6自噬的影響及NF-κB通路在其中的...
- 查看完整內容 >
下一篇:SNB19細胞(人膠質瘤細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