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U118MG細胞(人腦星形膠質母細胞瘤)
- 來源:大腦;腫瘤階段:按2007年的標準歸為(wei) IV期;疾病:星形膠質母細胞瘤
- 細胞特征:貼壁細胞 , 混合形
- 培養(yang) 基:DMEM+10% FBS+1% P/S
- 其他:抗原表達:A型血,Rh+;HLA Aw24、A28、B12、Bw47
U118MG細胞是一種人腦星形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係,最初於(yu) 1966年從(cong) 一位50歲男性的IV級膠質母細胞瘤中分離。U118MG細胞係由 J. Ponten 及其同事在1966年至1969年間從(cong) 惡性神經膠質瘤患者中建立,屬於(yu) 當時構建的多個(ge) 細胞係之一。
U118MG細胞特性特征
抗原表達:A型血,Rh+;HLA Aw24、A28、B12、Bw47
同工酶譜:AK-1(1-2)、ES-D(1)、G6PD(B)、GLO-I(1-2)、Me-2(1)、PGM1(2)、PGM3(2)
U118MG細胞與(yu) U138 MG細胞係在遺傳(chuan) 學上高度相似、至少具有六個(ge) 共同的衍生標記染色體(ti)
U118MG細胞可能與(yu) U-138 MG細胞係有共同起源或類似的遺傳(chuan) 變異模式、具有相同的VNTR(可變數量串聯重複)和相似的STR(短串聯重複)模式
致瘤性:U118MG細胞在裸鼠皮下接種10^7個(ge) 細胞可100%形成腫瘤,21天內(nei) 發展頻率為(wei) 5/5
在1987年,U118MG細胞係經曆了6周的 BM-Cycline 處理,以消除支原體(ti) 汙染。
需要特定的培養(yang) 條件,通常以貼壁方式生長
U118MG細胞參數表
細胞名稱 | U118MG細胞(人腦星形膠質母細胞瘤) |
細胞別稱 | U-118 MG; U-118-MG; U118-MG; U118MG; U118; 118 MG; 118MG |
細胞類型 | 人腦星形膠質母細胞瘤 |
形態生長特性 | 混合形態,貼壁生長 |
來源建立年份 | 50歲男性IV級膠質母細胞瘤患者 / 1966年 |
培養基 | DMEM+10% FBS+1% P/S |
傳代頻率 | 通常每3-4天換液一次 |
支原體處理 | 1987年用BM Cycline處理6周 |
血型/HLA | A型,Rh+ / Aw24、A28、B12、Bw47 |
同工酶譜 | AK-1 (1-2), ES-D (1), G6PD (B), GLO-I (1-2), Me-2 (1), PGM1 (2), PGM3 (2) |
STR/VNTR | 與U-138 MG細胞係具有相似的STR模式和相同的VNTR |
致瘤性 | 在裸鼠中100%形成腫瘤(21天內,5/5) |
保存條件 | 低溫避光,液氮蒸汽相中長期保存 |
規格 | 1×10^6 cells/T25培養瓶; |
研究用途 | 神經腫瘤學、藥物篩選、基因功能研究等 |
質量控製 | 提供STR鑒定報告 |
細胞係特點 | 代表膠質母細胞瘤的基本特征;與U-138 MG細胞係高度相似 |
培養教程
U118MG人腦星形膠質母細胞瘤培養教程
U118MG細胞的複蘇
細胞接收後處理:收到U118MG細胞後,應立即轉入液氮儲(chu) 存或進行複蘇。
複蘇步驟:若選擇複蘇,建議將U118MG細胞接種到10 cm培養(yang) 皿或T25培養(yang) 瓶中;複蘇後第二天更換培養(yang) 基,並檢查U118MG細胞密度。
傳代培養
當U118MG細胞達到80%-90%匯合度時進行傳(chuan) 代。
首次傳(chuan) 代建議采用1:2比例(例如,一個(ge) T25瓶傳(chuan) 代為(wei) 兩(liang) 個(ge) T25瓶)。
棄去舊的培養(yang) 基。
用無鈣鎂離子的PBS清洗U118MG細胞1-2次。
加入適量胰酶消化液,37°C消化2-3分鍾。
在顯微鏡下觀察U118MG細胞變圓並開始脫落。
加入含血清的完全培養(yang) 基以終止消化。
輕輕吹打U118MG細胞,製成單細胞懸液。
按照所需比例將U118MG細胞接種到新的培養(yang) 瓶中。
換液頻率
通常每3-4天換液一次,以維持U118MG細胞的良好生長環境。
凍存條件
使用無血清凍存液。
儲(chu) 存於(yu) 液氮中以確保U118MG細胞的長期保存。
凍存前應確保U118MG細胞處於(yu) 對數生長期且狀態良好。
相關資料
STR鑒定及相關
Amelogenin | X,Y |
CSF1PO | 11,12 |
D1S1656 | 11 |
D2S441 | 11,15 |
D2S1338 | 23,25 |
D3S1358 | 15 |
D5S818 | 11 |
D7S820 | 9 |
D8S1179 | 14,15 |
D10S1248 | 13 |
D12S391 | 19,22 |
D13S317 | 9 (ATCC=HTB-15; Cosmic-CLP=687588;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) |
9,11 (CLS=300362; PubMed=22570425; PubMed=27582061) | |
D16S539 | 12,13 |
D18S51 | 13 |
D19S433 | 13 |
D21S11 | 27,32.2 |
D22S1045 | 17 |
FGA | 18,23 (PubMed=27582061) |
23 (ATCC=HTB-15; CLS=300362;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; PubMed=22570425) | |
Penta D | 10,13 (ATCC=HTB-15;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; PubMed=22570425; PubMed=27582061) |
13 (CLS=300362) | |
Penta E | 7 (ATCC=HTB-15; CLS=300362; Technion Genomics Center BCF; PubMed=22570425) |
7,13 (PubMed=27582061) | |
TH01 | 6 |
TPOX | 8 |
vWA | 18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