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客服電話
021-52237832
網站首頁 > 細胞係 > 人源細胞係 > 人體(ti) 組織 > 皮膚 > SK-MEL-28細胞(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)
SK-MEL-28細胞(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)貨號:STM-CL-5313 規格:1×10⁶cells/T25培養(yang) 瓶或1mL凍存管

SK-MEL-28細胞(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)

  • 來源:皮膚
  • 細胞特征:貼壁細胞 , 多邊形
  • 培養(yang) 基:RPMI-640+10% FBS+1% P/S
  • 其他:基因特征:突變型B-Raf(V600E)、野生型N-Ras
Tags: 惡性黑色素瘤細胞    
相關(guan) 附件下載:
價(jia) 格:¥ 1,450.00
提供STR鑒定報告

SK-MEL-28細胞是一種人類惡性黑色素瘤細胞係,源自一名51歲男性患者的皮膚組織中的黑素細胞。
SK-MEL-28細胞係是一種亞(ya) 四倍體(ti) 人類細胞係,模態染色體(ti) 數為(wei) 90,存在於(yu) 50%的細胞中,倍性較高的細胞比例為(wei) 3.6%。
SK-MEL-28細胞係具有非常複雜的核型,大多數細胞共有18條或更多標記染色體(ti) 。特定染色體(ti) 異常包括der(1)t(1;2)(p36.1;q21)、del(1)(q2101)等,每個(ge) 細胞有兩(liang) 個(ge) 拷貝;t(2p14q)、t(3q7p)等,每個(ge) 細胞隻有一個(ge) 拷貝。Y/常染色體(ti) 易位標記der(20)t(Y;20)(q11.23;q13.3)每個(ge) 細胞有兩(liang) 個(ge) 拷貝。每個(ge) 細胞有兩(liang) 條正常的X染色體(ti) ,正常的Y染色體(ti) 、N1和N11缺失,N19每個(ge) 細胞有五個(ge) 或更多拷貝。

SK-MEL-28細胞特性特征

  • 致瘤性:SKMEL28細胞能夠在裸鼠體(ti) 內(nei) 形成惡性黑色素瘤(大圓細胞型)。

  • 抗原表達:A型血;Rh+;HLA A11、A26、B40、DRw4。

  • 同工酶:AK-1,1-2;ES-D,1;G6PD,B;GLO-I,2;PGM1,1;PGM3,1。

  • 基因特征:SKMEL28細胞表達突變型B-Raf (V600E)和野生型N-Ras。

  • SK-MEL-28細胞係具有輕度色素沉著特性,保留了原發腫瘤的許多特征。

SK-MEL-28細胞參數表

細胞名稱SK-MEL-28細胞(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)
細胞別稱SK-Mel-28; SK.MEL.28; SK-MEL 28; SK MEL-28; SK MEL 28; SK Mel 28; SKMel-28; SKMEL-28;SK-MEL28; SK-Mel28; SK Mel28; SKMEL28; SKMel28; SKmel28; SKML-28; SK28; AU-Mel; P-36;P36
來源51歲男性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皮膚組織
建立者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
ATCC編號HTB-72
基因特征突變型B-Raf(V600E)、野生型N-Ras
致瘤性在裸鼠體內形成惡性黑色素瘤(大圓細胞型)
抗原表達A型血;Rh+;HLA A11、A26、B40、DRw4
同工酶AK-1,1-2;ES-D,1;G6PD,B;GLO-I,2;PGM1,1;PGM3,1
細胞形態多邊形,輕度色素沉著
生長特性貼壁生長
培養基EMEM基礎培養基,含10% FBS,1% P/S
培養條件37°C,5% CO2
傳代方法使用0.25%胰蛋白酶-0.53mM EDTA消化液
凍存條件含10% DMSO的培養基
培養基PH值7.2-7.4
微生物檢測陰性
倍增時間27-72小時(不同研究報道略有差異)
微衛星不穩定性穩定(MSS)
Southern印跡分析確認包含常染色體Yq11.23的短片段
供應限製僅供科研使用,不得用於診斷、治療、臨床、家庭及其它用途

培養教程

SK-MEL-28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培養教程

SK-MEL-28細胞複蘇

  • 將凍存管在37°C水浴中快速解凍。

  • 加入4 mL預熱的完全培養(yang) 基,輕輕混合均勻。

  • 1000 rpm離心3分鍾,棄去上清液。

  • 重懸SK-MEL-28細胞於(yu) 1-2 mL新鮮培養(yang) 基中。

  • 將細胞懸液轉移至培養(yang) 皿或培養(yang) 瓶中。

  • 添加適量培養(yang) 基,置於(yu) 培養(yang) 箱中培養(yang) 。

SK-MEL-28細胞傳代

  • 當SK-MEL-28細胞密度達到80%-90%時進行傳(chuan) 代。

  • 用PBS輕柔清洗細胞1-2次。

  • 加入1 mL 0.25% Trypsin-0.53 mM EDTA消化液。

  • 37°C孵育1-2分鍾,觀察細胞脫落情況。

  • 加入2-3 mL完全培養(yang) 基終止消化。

  • 1000 rpm離心5分鍾,棄去上清液。

  • 用1-2 mL新鮮培養(yang) 基重懸SK-MEL-28細胞。

  • 按1:2或1:3比例接種到新的培養(yang) 容器中。

  • 每周傳(chuan) 代2-3次。

SK-MEL-28細胞凍存

  • 使用無血清凍存液或含5% DMSO + 20% FBS的基礎培養(yang) 基。

  • 將SK-MEL-28細胞懸液以1×10^6 cells/mL的密度分裝到凍存管中。

  • 使用程序降溫或-80°C冰箱緩慢降溫。

  • 24小時後轉移到液氮中長期保存。

傳代比例調整建議

  • 標準傳(chuan) 代比例:SK-MEL-28細胞的標準傳(chuan) 代比例通常為(wei) 1:2至1:3,每周傳(chuan) 代2-3次,這一比例適合大多數情況。

  • 提高細胞生長速度:可嚐試將傳(chuan) 代比例調整為(wei) 1:3至1:4,以提供更多生長空間。需要密切觀察SK-MEL-28細胞的狀態。

  • 靈活調整:根據SK-MEL-28細胞的生長情況調整傳(chuan) 代頻率和比例。細胞生長快時,增加傳(chuan) 代頻率或擴大比例;生長慢時,減少頻率或縮小比例。

  • 首次傳(chuan) 代建議:使用1:2比例進行SK-MEL-28細胞的首次傳(chuan) 代,根據細胞適應情況逐步調整。

培養條件優化建議

  • 培養(yang) 基選擇:除了EMEM或MEM基礎培養(yang) 基,還可以考慮使用專(zhuan) 門為(wei) SK-MEL-28細胞優(you) 化的培養(yang) 基,如ZM0997,以提高細胞活性。

  • 培養(yang) 環境:確保培養(yang) 箱內(nei) 溫度保持在37°C,氣相條件穩定在95%空氣 + 5%二氧化碳。

  • pH值維持:pH值保持在7.2-7.4,定期檢查並調整。

  • 細胞密度控製:SK-MEL-28細胞在密度達80%-90%時進行傳(chuan) 代,避免過度匯合或過於(yu) 稀疏。

  • 換液頻率:根據SK-MEL-28細胞的生長速度和代謝情況,適當增加換液頻率,以保持培養(yang) 基新鮮。

  • 添加生長因子:考慮在培養(yang) 基中添加特定生長因子或營養(yang) 補充劑,以促進SK-MEL-28細胞的生長和活性。

  • 減少應激:在操作過程中,盡量減少SK-MEL-28細胞受到的機械和化學應激,如控製消化時間,輕柔操作等。

相關資料

查看完整內容 >

STR鑒定及相關

AmelogeninX,Y
CSF1PO10 (PubMed=19372543; PubMed=25877200)
10,12 (AddexBio=C0020001/66; ATCC=HTB-72; CLS=300337; Cosmic-CLP=905954; PubMed=27087056; RCB=RCB1930)
D2S133818
D3S135816,18
D5S81811,13 (AddexBio=C0020001/66; ATCC=HTB-72; Cosmic-CLP=905954; PubMed=27087056; RCB=RCB1930)
13 (CLS=300337; PubMed=19372543; PubMed=25877200)
D7S8209.3,10 (AddexBio=C0020001/66; ATCC=HTB-72)
10 (CLS=300337; Cosmic-CLP=905954; PubMed=19372543; PubMed=25877200; PubMed=27087056; RCB=RCB1930)
D8S117913
D13S31711,12
D16S5399,12
D18S5112,16
D19S43314
D21S1128,29
FGA19
Penta D9,10
Penta E8,12
TH017
TPOX8,12 (AddexBio=C0020001/66; ATCC=HTB-72; CLS=300337; Cosmic-CLP=905954; PubMed=27087056; RCB=RCB1930)
12 (PubMed=19372543; PubMed=25877200)
vWA16,19 (AddexBio=C0020001/66; ATCC=HTB-72; CLS=300337; Cosmic-CLP=905954; PubMed=25877200; PubMed=27087056; RCB=RCB1930)
19 (PubMed=19372543)

參考文獻

查看完整內容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