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牙髓幹細胞(DPSCs)來源於(yu) 人體(ti) 牙齒內(nei) 部的牙髓組織的成纖維狀細胞。人牙髓幹細胞與(yu)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(MSC)非常相似,在2000年Gronthos等人的研究中首次被發現。DPSCs不僅(jin) 能夠自我更新,還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,可轉變為(wei) 硬骨、脂肪、軟骨、肌肉和神經等多種細胞類型。
除了DPSCs外,牙齒中還存在其他類型的幹細胞,如SHED、SCAP和牙周幹細胞,它們(men) 共同展現了牙齒作為(wei) 幹細胞庫的潛力。這種潛力催生了乳牙銀行的出現,用於(yu) 保存脫落的乳牙,並提取其中的DPSCs以備將來可能的應用。
牙髓組織位於(yu) 牙齒內(nei) 部的牙髓腔內(nei) ,與(yu) 神經、血管、淋巴和結締組織相伴。其內(nei) 的造牙本質細胞負責牙本質的形成。由於(yu) 受到不同病源刺激物的作用,牙髓可能出現不同的病理變化,表現為(wei) 一係列不同的臨(lin) 床症狀和體(ti) 征,包括急性牙髓炎症。
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特性
牙髓幹細胞(DPSCs)是位於(yu) 牙齒內(nei) 部牙髓組織中的一種成纖維狀細胞,與(yu)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(MSC)相似。
DPSCs可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,能分化為(wei) 硬骨、脂肪、軟骨、肌肉和神經等細胞類型。
除了DPSCs外,牙齒中還發現了其他幹細胞類型,如SHED、SCAP和牙周幹細胞。
DPSCs可從(cong) 脫落的乳牙和拔除的智齒中提取。
牙髓組織位於(yu) 牙齒內(nei) 部的牙髓腔內(nei) ,主要包含神經、血管、淋巴和結締組織,以及造牙本質細胞。
牙髓間充質幹細胞DPSCs參數表
名稱 | 牙髓幹細胞(Dental Pulp Stem Cells,DPSCs) |
類型 | 成纖維狀細胞 |
來源 | 牙齒內部的牙髓組織 |
免疫表型 | 與骨髓間充質幹細胞(MSC)相似 |
形態 | 梭形 |
分化能力 | 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(硬骨、脂肪、軟骨、肌肉、神經等細胞類型) |
克隆能力 | 較強 |
其他發現的幹細胞類型 | 乳牙牙髓幹細胞(SHED)、未完全發育牙根尖幹細胞(SCAP)、牙周幹細胞(periodontal stem cells)等 |
提取來源 | 6歲至11歲兒童脫落的乳牙;成人需要拔除的智齒 |
培養環境 | 培養基:含有足夠的營養物質; 溫度:37°C(體溫);濕度:5% CO2水平下的95%濕度;pH值:7.4 |
生長方式 | 貼壁培養,成纖維樣細胞 |
質量控製 | 細菌、真菌、支原體、內毒素檢測 - 細胞複蘇活力檢測,複蘇存活率>80% - 細胞周期檢測 |
倍增周期 | <72 h |
鑒定 | STRO-1免疫熒光染色為陽性 ;經鑒定細胞純度高於90% |
檢測結果 | 不含有 HIV-1、HBV、HCV、支原體、細菌、酵母和真菌 |
應用領域 | 口腔醫學、骨科學、心血管學、神經學等 |
其他標記性指標 | STRO-1為陽性<br>- CD146、CD44陽性率>70%,CD34、CD45陽性率<5% |
應用前景 | 治療齲齒、促進牙本質再生、用於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等領域 |
倫理爭議 | 無,因為來源於廢棄的組織 |
涉及應用 | 慢性牙周炎、唇裂、牙齦疾病、兒童間質性肺病、牙髓疾病、口腔疾病、牙髓壞死、壞疽、感染、口腔異常、牙周疾病、口頜疾病、牙病、先天性發育異常。 |
培養教程
牙髓幹細胞牙髓間充質幹細胞(DPSCs)的分離、傳代和培養
材料和試劑
牛磷酸鹽緩衝(chong) 鹽水(DPBS)、DMEM/F12培養(yang) 基、胎牛血清(FBS)+L、穀氨酰胺(L-Glutamine)、非必須性氨基酸(NEAA)、雙抗(抗生素/抗菌素)、胰酶-EDTA、凍存液、無菌手術器具和培養(yang) 皿;
分離培養步驟:
將新鮮采集的牙髓置於(yu) 10cm培養(yang) 皿中,用DPBS清洗3遍,避免汙染。
加入5ml完全培養(yang) 基(配置:DMEM/F12 + 20% FBS + 1% L-Glutamine + 1% NEAA + 1% 雙抗)浸潤牙髓組織,並用無菌手術剪將其剪碎。
將剪碎的組織塊固定在培養(yang) 皿中,於(yu) 37℃、5% CO2培養(yang) 箱孵育30min,使其黏附在培養(yang) 皿壁上。
將固定的組織塊接種於(yu) 6cm培養(yang) 皿中,加入2ml完全培養(yang) 基。
每48小時更換1次完全培養(yang) 基,直到細胞從(cong) 組織塊中爬出。
細胞達到80%~90%後,使用胰酶-EDTA按1:3比例進行傳(chuan) 代。
傳代和培養步驟:
棄去培養(yang) 皿中的培養(yang) 基,輕輕用DPBS衝(chong) 洗1次。
加入適量胰酶-EDTA,於(yu) 37℃、5% CO2培養(yang) 箱中作用2~3分鍾,直到細胞完全脫落。
加入完全培養(yang) 基,混勻後離心,去除上清。
重新懸浮細胞,並按1:31:4的比例進行傳(chuan) 代,或以36*10^4個(ge) /ml的細胞密度接種至培養(yang) 器皿中。
每2天更換1次培養(yang) 基,直到細胞達到80%的融合度。
參照分離培養(yang) 步驟1~3,收獲細胞。
如需凍存,懸浮細胞於(yu) 凍存液中後放置於(yu) -80℃冰箱24小時,轉入液氮罐凍存。
相關資料
STR鑒定及相關
參考文獻
- 《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複》 2010年49期
- 摘要:背景:應用改良組織原位培養法後,牙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提取成功率顯著提高,但鮮有文獻報道其與酶...
- 《口腔頜麵外科雜誌》 2019年05期
- 摘要:目的 :明確牙髓間充質幹細胞對巨噬細胞極化的調節作用,探索調節作用分子機製。方法 :使用酶...
- 查看完整內容 >
下一篇:沒有了